近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探讨在上海开展,与会院士、科学家、社会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

据了解,由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智能社会科学论坛暨“人工智能的治理与伦理”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在内的十多位学者参加。会议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众多观众通过线上直播观看了本次会议。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前沿领域,同时也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复杂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人工智能”的发言。

褚君浩首先从科技变革的角度对智能时代进行了整体定位,并将智能化系统视为人们身处的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并分析了实时感知传感器、智慧分析和控制执行技术这三项核心技术在智能化时代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对其应用场景进行了生动描述和分析。

随后,褚君浩他通过实例探讨了智能化系统对于科技研发的推动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他还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与伦理问题,需要科学家与社会学家们共同开展思考和探索。

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教授在题为“智能社会的风险、脆弱性与社会实验” 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应倡导建立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推进智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李修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从技术与社会相互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于公平、可持续和安全等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影响。

李修全还探讨了弱势群体适应症的问题,强调技术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与普惠性。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陈钟教授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区块链创新对社会机制、价值和信任等方面的影响。他重点分析了区块链在监管技术方面的社会应用及其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了面向“共建共治共享”应用的联盟链整体架构。

陈钟认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智源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毅作了以“人工智能的近期和长远伦理问题”为题的演讲。他从认知感知与思维揣测等方面论述了高等认知功能的特点,提出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不应停留在工具智能的阶段,应将高等智能作为其发展方向。因此,他提出要从现在开始思考长远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并由此把握人与机器关系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论坛上的与会专家在发表主旨演讲的同时,还就人工智能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智能社会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建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及其对治理的影响以及智能化时代社会科学的变革与发展等基本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闭幕式上,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指出,在智能社会科学的发展上中国与西方学界同样处在发展的前沿,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由各位学者共同发起的智能社会科学论坛,也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学派的建构和中国话语的传播,促进中国智能社会科学的发展。

(责编:陈晨、金煜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