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今年6月1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通过监测发现,城区迎淮路多处监测设备报警,经综合研判基本确定附近供水管道存在泄漏现象,随后立即将警情推送至合肥供水集团。
供水集团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复核,最终在距离监测设备以东方向63米处发现一管道因沉降导致接口处破损。并于当天18点前完成抢修,有效保障了周边用户晚高峰用水安全。
受铺设路径、服务年限、地理环境和供水水质等因素影响,城市供水管道经常会出现管网漏损、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
如何准确评估和预测常年埋于地下供水管道的状态,一直以来是业界的难题。
针对这一现状,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让难题迎刃而解。
据介绍,该智能球由球形检测器、地面标记器和数据分析主机构成。球形检测器作为检漏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防水铝芯,元器件包括微处理器、声传感器、旋转传感器以及声脉冲发射器等。
不仅适用于大口径输水管道的漏水探测,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定位精准高、处理速度快以及标定泄漏点适应性广等优势,还可轻松通过各种弯头、阀门等障碍物,
在检测管道漏损时,智能球被放置于专门的中空泡沫球内部,一同被塞入管道,随水流在管道内滚动前进。在运动过程中,智能球会经过管道所有的泄漏点和气囊点,通过声波技术,捕捉到被测管道微小泄漏或气囊所产生的振动噪声,同时利用地面标记器予以精准定位。
“我们的产品水平不低于国际标准,能够检测到的最小泄漏点精度是0.3升/分钟,定位精度不超过2米。”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他看来,该智能球的研发,一方面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维护了国家公共服务安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合肥、佛山等地已广泛应用。
过去,城市供水管道的检测,都需要停水状态进行作业,不仅影响正常的市政供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增加维修成本,有的甚至要在开挖地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常施工。自主研发的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就相当于有了专科医生,可以随时为供水管道“把脉问诊”,防患于未然。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1月至今,得益于这枚小小的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合肥市管网漏水引发路面塌陷等预警事件13起,水锤预警5起,供水爆管预警10起,有效保障了监测范围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在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