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上走得非常靠前,但这就意味着需要做更多尝试和试错。”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陆金所平台科技中心总监卢峻如是说道。

当前,各种新的科技都正在被应用到金融领域中,卢峻认为,所有新技术都应在提高效率、减少失真和错误的前提下被运用,不能因为技术反而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从科技金融到智能金融,道路还很长。

AI核心争夺点是大数据

2017年,Fintech成为一个热门关键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在“科技”上投入更多精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的金融产品和场景中去。

不少市场人士将AI视为未来最有看点的金融科技,机构们也应声推出了智能投顾、机器选股的“新服务”。对此,卢峻则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并没有发展到大家所想象的高度,并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人工智能的逻辑其实就是深度学习,既然是深度,那机器需要学习的层次就非常多,由此就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不仅仅是原数据,还要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需要让机器知道什么是猫,就要给它一大堆猫以外的动物,这可能涉及到上百万张图片的数据。再进一步,猫还分不同种类,要真正让机器能分辨什么是猫,还需要给它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数据量极为庞大。更花时间的是,我们需要对所有给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标签,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相较于学习图片,让电脑来学习金融显然更加困难。“金融市场涉及非常多的动态信息和不稳定因素,数据量庞大,而我们还得分类和标签,为其定性何为正面影响、何为负面影响,这在当前很难实现。”

卢峻认为,人工智能的难点不仅在于模型和算法,“更关键的其实是数据,因为深度学习的关键就是要调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机器,才能得出更贴近正解的答案。在我看来,数据的重要性要大于算法和模型。拥有更多数据的企业,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卢峻还提到,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一个新名词:迁移学习。“也就是将从一个环境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新环境中进行学习。”他认为,未来各种新的科技都有可能被应用到金融领域中,“但所有新技术都应在提高效率、减少失真和错误的前提下被运用,所以这条路还很长。”

科技如何赋能金融

毕马威近期与H2再度推出年度重磅的“全球金融科技100”榜单,五家中国企业占领榜单前十,其中就有陆金所。卢峻也表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上走得非常靠前,但这就意味着需要做更多尝试和试错。

“金融科技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一直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而它在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最快的,其变化更加迅速。”

据了解,陆金所现在主要的团队有2000人,其中约1200人有互联网科技背景,800人有金融背景,这样大比例的技术人员在金融企业中是很少见的。

“今年陆金所先后推出指纹支付、快捷绑卡、人脸识别、手机令牌等一系列优化功能,这些都只是大家能接触到的。陆金所努力了6年,今天看起来做得比较大,但是现在你在陆金所看到的产品,也只是我们原先设想的产品总数的五分之一。”他说,“想成功,需要快速且非常密集的尝试。因为很有可能要做20个产品,才会有一两个成功。”

“尽管AI选基金、选股票,我们没有做,但依托于KYC(Know Your Customer)的技术,知道这个用户到底偏好是怎样的,知道他过去的习惯,以及对产品的习惯和喜好,我们会配不同的资产。在陆金所平台上资产非常多,除了基金、保险、P2P、活期和定期,我们平台可以让客户做到综合的资产配置,不光是去配基金,还可以配一些P2P产品,甚至配备保险产品都可以,这样的配置可以让它既满足用户对稳定性的要求,也满足对流动性的要求。”

据了解,陆金所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准确对金融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即KYP(Know Your Product),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即KYC;再按量化模型对两者进行匹配,实现资产和资金精准匹配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最终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卢峻看来,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客观的财务能力,另一个维度则是风险偏好。现在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用低成本、较高效率去识别客户身份及其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可以有效地反欺诈,甄别出真正需要服务的人群;陆金所的用户问卷调查主要做心理测试,来考察用户的风险偏好,二者结合就形成了比较完整而精准的用户画像。

科技赋能前提是“三不变”

最新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该体系已经实现了万亿产品与投资者销售匹配,累计对121万人、226万笔交易进行风险超配提示、拦截,金额3700多亿元。

据介绍,陆金所已实现了信用评级与资本市场评级全覆盖;同时,正在着力打造基于陆金所、平安集团大数据,结合外部舆情信息的自动化、模型化的智能风险预警监控体系,一旦产品评级发生变化,平台就会以清晰、完整、全流程的信息披露告诉投资者。

展望金融科技的未来,有观点认为,必然向产业和传统金融双向进行科技赋能。对此,卢峻认为,任何产业很难离开金融,产业的概念里本身就应该涵盖金融。科技为客户和传统金融双向赋能,作为金融科技企业既要深度了解客户的需求,也要深度了解银行的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客户和金融之间作更好的连接。

“我们觉得利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提升经济实体的效率,首先是看它对接的是不是实体经济,能否惠及以前没有被金融服务覆盖的客群。”

科技、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链接,使得科技赋能金融成为趋势。那么,又该怎么把握住这种趋势呢?与传统金融相比,一是理念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二是路径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

“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要对客户有比较精准的了解,这是基础前提;同时所有的产品开发、流程设计、用人考核等都应该围绕客户需求来设计。“互联网机构对客户极致体验的追求非常严格,我们经常会为了增加一次点击吵半天。”所以从理念到行动都要变。经营客群和路径的变化,决定了金融机构应该从运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成本切入,而不是简单地用提高收益来抵补高成本,甚至获取暴利。

此外,新金融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三不变”原则: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变。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务的本源,不管传统金融还是新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不变。新金融不能一味求快,应该让风险管理贯穿业务流程和产品生命线的始终;三是金融业务的强监管不变。金融业是一个与钱打交道的行业,对经营机构和从业者道德底线要求极高,在面临巨额利益时,人性往往难以通过考验,因此一定要对所有的金融活动实施强监管。

“金融+科技”双轮驱动

随着2017年平安开放日的召开,平安集团的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再次被明确。平安集团首席财务执行官兼总精算师姚波在公开场合表示,整个科技浪潮是不能阻挡的,科技是最具生产力的。在过去有很多科技浪潮,一个企业如果要在这个浪潮当中保持站在浪潮之巅的话是不太容易的,很多企业,包括大的企业都会被淘汰。如何抓住科技浪潮,站在浪潮之巅,取决于公司的基因,还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文化。

在2017年平安开放日上,平安集团方面也公布了目前陆金所控股旗下各业务板块的最新数据。

资料显示,陆金所控股已经形成了“三所一惠”的业务架构。“三所”为陆金所、前海金交所和重庆金交所,“一惠”即平安普惠。今年7月,陆金所控股还在新加坡设立了“陆国际”平台。

作为最大的线上消费金融平台,平安普惠成立的初衷即帮助大众进行融资。截至目前,管理贷款已达2692亿元,活跃借款人570万人;客户全体瞄准中产在线财富管理平台的陆金所目前客户资产已经达到4762亿元,活跃投资人为770万元,第三方合作伙伴超500家;此外,前海金交所和重庆金交所则是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目前机构交易量已经达到41670亿元,分布在5个试点城市。

此前姚波也曾表示,未来在科技领域会持续、健康地增长,并且在过去七年持续大量的科技投入外,不单单是帮助自身传统业务提升竞争力,未来也会把这些核心技术向外输出,产生价值,产生收入,包括未来一段时间,原先孵化的科技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会慢慢进入到收成期。

“要想让客户得到优于线下的投资结果,要想把互联网经济做大,必须要采用开放的模式,和很多外界的公司一起合作,需要拓宽平台,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融入更多元的借款方和投资方。”卢峻对记者表示.

“当然,做企业也是这样,价值在于分享,一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在于他能够被多少人所需要。陆金所希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未来将会构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这既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也会让所有人都受益。净化行业生态圈,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的团队作战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卢峻还表示,目前,陆金所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正在平安集团内部推广,也正在和其他外部机构接触,希望未来能把这一体系标准化并输出给其他金融机构。